潛江新聞網訊(潛江日報見習記者 王秋高)“我家6000多斤小麥放在家里,到哪能找個買家?”漁洋鎮拖船埠村二組謝姓農民向記者訴苦。“你看,這么好的小麥,糧販只用七、八毛錢收,您說心不心痛?”說起小麥,老新鎮劉場村三組的農民一臉無奈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小麥難賣?是資金、倉容,還是其他……?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。
“主要是質量問題。”近日,記者來到市糧食局,該局業務科科長廖國平對記者說。根據常規,糧食部門每年夏收都要進行一次質量調查。但今年異常,市糧食局與中儲糧潛江直屬庫聯合組成專班,根據小麥收獲期間天氣變化情況,分雨前雨后對鄭麥、鄂麥等系列品種進行了兩次質量調查。共扦取樣品151份,質量分析有效樣品135份,占扦取樣品89.4%。檢測結果顯示小麥總體質量為5級,質量指標呈現“三增一減”,即不完善粒,生芽粒、赤霉粒增和容量減。
由于天氣原因今年我市小麥容量較上年減少,不完善粒較上年增加。在農業局,記者了解到,進入2月以來,因長期低溫陰雨寡照,小麥群體生長發育受阻,以致小麥幼穗分化時間延長,抽穗期延遲,特別是4月12日、4月23日的大風大雨,更使得我市夏糧雪上加霜,不良自然災害造成我市部分小麥倒伏、赤霉病的發生。
7月14日,省糧食局、省農發行、中儲糧湖北公司三家聯合發文,要求在全省啟動小麥托市收購。中儲糧潛江直屬庫、潛江市糧油儲備公司漁洋糧庫作為小麥最低收購價收儲庫點,于執行預案啟動之日按國家規定最低收購價展開了小麥收儲工作。收購人員告訴記者,由于小麥質量差,大部分赤霉病嚴重超過國家規定的4%的標準。
鑒于今年小麥品質,國家糧食局兩次發文,特別提到不完善粒超過10%的標準不得收購,等外級不得收購。
收購部門嚴把“質量關”,給糧販帶來了巨大商機。他們走鄉串戶專揀農民好麥,每斤收購價在0.8元以內。收購的小麥一部分賣給了飼料廠,一部分賣給了糧食收購部門。拖船埠村三組王姓農民說,今年一畝小麥畝產不到500斤,每斤按0.8元計算,毛收入也就400元,而開支已達500多元,今年種麥虧得很。
市糧食局副局長張正洪向記者表示,糧食主管部門及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主體的中儲糧潛江直屬庫、潛江市糧油儲備公司漁洋糧庫,將不限收、不拒收小麥,耐心向農民解釋國家質量標準和收購要求,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。同時積極指導農民通過風揚、過篩、整曬等辦法提高小麥等級,盡量減少損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