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幢5層樓房不住人,而是被改造成豬舍用來養豬。潛江經濟開發區·竹根灘鎮李垸村村民李庶年采用“高樓養豬”模式,讓生豬住進“大別墅”,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及處理設施,新建沼氣池,實現生豬生態化養殖。(7月6日潛江媒體)
過去,傳統養豬方式不僅產生惡臭,污染空氣,還污染河流水源,后患無窮。為了大力整治畜禽養殖污染,我市強力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,科學劃定畜禽規模養殖禁養區、限養區和適養區,關停拆除了禁養區內的一些養殖場,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。
一方面要發展畜牧業,一方面要治理污染,畜禽養殖和污染防治似乎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。但是,只要大膽創新,實施科學養殖、綠色發展,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。農民李庶年實行新的生態養殖方式,變廢為寶,探索出一條生豬養殖綠色發展之路。
一段時期以來,農民種田普遍重化肥,輕有機肥,使土壤板結,地力下降,生產成本增加。如今實行生態養殖,將生豬養殖產生的廢水、糞便通過沼氣池進行沉淀和發酵,產生的沼氣用作清潔能源燒水做飯,沼液和沼渣成為有機肥料還田,既產生新的能源,又改善土壤地力;農民減少開支,得到實惠;養殖場沒有了臭氣,沒有了污染,從而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,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。
加強生態環境保護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黨中央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,也是建設美麗中國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迫切需要。在畜牧業養殖方面,我們要進一步強化畜禽養殖廢物資源化利用,著力推進綠色發展,打造一批“設施管理先進、養殖過程清潔、資源循環利用、場區綠化美化”的現代化示范養殖場,實現農牧業循環可持續發展新格局,為美麗鄉村建設作出貢獻。(本網特約網評員 田震)